祁门工夫茶是中国传统工夫茶的瑰宝,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,少量产于邻近的石台、东至、贵州、贵池等县。祁宏功夫以其美丽的外表、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香味而闻名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
祁门工夫茶是中国传统工夫茶的瑰宝,已有100多年的生产历史。主要产于安徽省祁门县,少量产于邻近的石台、东至、贵州、贵池等县。祁宏功夫以其美丽的外表、鲜艳的色彩和浓郁的香味而闻名,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。

据史料记载,清光绪以前,祁门生产的绿茶品质优良,制作方法与六安绿茶相似,被称为“安陆”。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,贵州人于干臣从福建回来经商。他在志德县(今东至县)的杜尧街开了一家茶馆,试图模仿“洪敏”的方法生产红茶。1876年,于干臣从志德来到祁门,在西路的里口和舍里开设茶店,扩大生产和采购。随后,在桂西带南路,红茶的试制也取得了成功。由于茶叶价格高、市场好,人们进行了相应的改革,逐渐形成了“祁门红茶”。祁门的胡龙源也为祁宏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。据1916年《农商公报》年二期记载,“安徽改良红茶归齐建所有。齐建的红茶实际上起源于胡龙源(又名胡杨儒)。胡龙源是南方祁门镇贵溪人。清朝咸丰年间,他在贵溪开垦了5000多亩荒山种植茶树。光绪初年,由于绿茶销售疲软,红茶的制作方法受到了特别调查。首先,筹集了60,000元的资金来建造日顺茶厂,重组红茶,并在各个村庄教导农民。迄今为止,40多年过去了,没有任何努力。”

由于祁门优越的自然环境,茶叶品质优良,泡茶技巧逐年提高,其内部香气独特,与当时中国著名的“洪敏”、“宁红”相媲美。“祁宏”产区逐渐扩大。除了原来的祁门县和志德县外,邻近的贵池县和浮梁县(现江西省景德镇市蚊子塘和鹅湖两个区)也进行了红茶的改制。红茶产量逐年增加,到1911年生产和销售达到高峰时,年产量达到6万多担。经过国内军阀混战、两次世界大战的破坏和影响,我国红茶产量开始下降,但“祁宏”保持了良好的产销形势。1939年,祁门县最高年产量达49000担,占当时全国红茶总产量的三分之一。到1949年,它已下降到9,618张,1956年增加到33,000张,仅1983年就达到57,000张。目前,这一水平保持不变。

祁宏功夫茶是一种紧实典雅的茶,前苗好,色泽黑灰,俗称“宝光”。内部香气浓郁,高而长,像蜂蜜一样,含有兰花。汤是红色的,味道醇厚,回味意味深长,叶底部又红又亮。

外国已将“祁宏”列为世界公认的三种高香气茶,以及印度大吉岭茶和斯里兰卡乌玛季节性茶。外国称祁宏本地的香气为“祁门香”,并称赞其为“王子茶”、“茶中英雄”和“最香”。印青可以更好地欣赏祁门红茶的特殊香味。加入牛奶后,牛奶颜色为粉红色,其香味特征仍然存在。